本文紅星機器磁選機生產廠家以復雜紅鐵礦為原料進行磁選工藝研究,為我國鐵礦資源緊缺做出進步研究,以期為該鐵礦類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提供一定的指導,從而緩和我國鐵礦資源緊缺的現狀。
所用紅鐵礦樣品呈鐵紅褐色,為粉體物料,礦物組成較多,呈鐵紅褐色粉體,鐵礦物主要為褐鐵礦和赤鐵礦,少量的磁赤鐵礦和微量的磁鐵礦;脈石礦物主要為石英、三水鋁石和高嶺石,以及微量的方解石等礦物。其中,褐鐵礦主要以浸染狀或網狀形式分布于三水鋁石和高嶺土等粘土礦物之中,與石英、粘土礦物鑲嵌,嵌布粒度細,一般為2~20m,屬難選鐵礦石。赤鐵礦主要以片狀鏡鐵礦、葉片狀、云母片狀集合體、鮞粒狀、復鮞粒狀形式存在,赤鐵礦同時呈網狀、脈狀形式分布于褐鐵礦中,赤鐵礦與石英、粘土礦物相互鑲嵌,褐鐵礦以浸染狀分布于高嶺土等粘土礦物之中,褐鐵礦與高嶺土等粘土礦呈韻律環帶形式存在,嵌布關系極為復雜,粒度為20~100m。
磁化焙燒一磁選工藝試驗:將原礦破碎至0—3mm,取一定量礦樣,按比例與煤粉混合,置于10—13型箱式電阻爐內,在 溫度下焙燒至 時間,迅速用水冷淬后,將焙燒樣置于棒磨機內磨至 時間,倒出礦漿,在一定的磁場強度下進行磁選試驗,回收精礦和尾礦,過濾,烘干后稱重,計算產率,取樣分析精礦尾礦的主要化學成分。試驗以精礦的鐵品位及回收率作為衡量指標。
(1)焙燒溫度
在煤粉(0~1mm)用量為10%,焙燒時間為15min,磁場強度為0.16T,磨礦時間為1.5min的條件下,研究了焙燒溫度對鐵精礦鐵品位及回收率的影響。
實驗得出,隨著焙燒溫度的逐漸升高,精礦全鐵品位及回收率逐漸提高。當焙燒溫度由850℃升高到950℃時,精礦品位由60.72%提高到62.14%,回收率由45.73%提高到87.36%;當焙燒溫度達到1050℃時,雖然精礦品位仍然保持上升的趨勢,但回收率卻驟降。
(2)煤粉用量
在焙燒溫度為950℃,焙燒時間為15min,磁場強度為0.16T,磨礦時問為1.5min的條件下進行了煤粉用量試驗。隨著碳粉用量的增加,精礦全鐵品位及回收率逐漸提高。當煤粉用量由5%提高到15%時,精礦品位由61.17%提高到61.82%,鐵回收率也相應的由54.64%提高到85.90%。當煤粉用量超過15%以后,盡管精礦的品位有所提高,但是精礦回收率卻有所下降。因此可以認為,在煤粉用量為15%時,試樣基本上還原充分。綜合精礦 和焙燒成本考慮, 煤粉用量為15%。
(3)焙燒時間
在焙燒溫度為950℃,煤粉(0~1mm)用量為15%,磁場強度為0.16T,磨礦時問為1.5min的條件下,研究了焙燒時間對鐵精礦品位及回收率的影響。
當焙燒時問由10rain延長到15min時,精礦品位由61.33%提高到62.28%,回收率雖有所下降,但仍處于較高水平。繼續延長焙燒時間到60min時,精礦品位下降至60.21%。這說明在焙燒時間為15min時,礦樣的還原基本充分。當焙燒時間達到60min時,精礦品位的下降很有可能是礦樣發生了過還原,導致磁性產品減少。綜合考慮焙燒的成本和產品品位, 焙燒時間為15min。
(4)磨礦粒度
在焙燒溫度為950℃,焙燒時間為15min,碳粉(0~1mm)用量為15%,磁場強度為0.16T的條件下,研究了磨礦粒度對鐵精礦品位及回收率的影響。原礦經過焙燒以后,礦石變得更脆,從節約磨礦成本的角度考慮,這一點是很有利的。由表3可以看出,隨著礦樣被磨細,礦物單體解離程度增加,精礦品位和回收率均有提高。但試驗過程中發現,當小于0.074mm粒級占98%時,由于磨得過細,導致其粒度超過了該磁選設備能夠處理的粒度下限,以致于精礦的產率極小。根據以上結果,磨礦時間為2min條件下的結果是理想的,此時磨礦粒度小于0.074mm的粒級占87%。
(5)磁場強度
在焙燒溫度為950℃,煤粉(0~1mm)用量為15%,焙燒時間為15min,磨礦時間為2min的條件下,研究了磁場強度對鐵精礦品位及回收率的影響。
試驗過程中發現,當磁場強度為0.08T時,精礦的產率極小。當磁場強度由0.12T提高到0.16T時,精礦的回收率大幅提高,而精礦品位變化不大。
以上就是我公司對鐵礦磁選工藝進行的簡單研究過程,希望通過以上知識普及,客戶可以選擇認知并選擇合理的磁選設備,配置合理的磁選工藝,如果還有其他問題,可以撥打我公司咨詢熱線:0371-67772626。